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 授予硕士学位基本标准 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本学科硕士学位的学制为三年,硕士生应修满规定的学分。本学科硕士学位课程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多种形式开设。获本学科硕士学位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定位及位置服务的基础理论与专业软件,了解学科前沿状况与发展趋势,能灵活运用3S空间信息技术解决科研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胜任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和管理。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科基础、数理基础、外语基础以及专业基础等相关基础知识。 (1)哲学社科基础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该学科硕士生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2)数理基础主要包括数学模型等。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和正确撰写论文的外文摘要。 (4)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空间分析、当代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制图与地图综合等。 2.专业知识 对本学科硕士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应结合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包括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的内容,提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本学科硕士生讲学,提倡用英文为本学科硕士生讲授专业知识。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深入,了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了解社会发展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的要求,了解国家关于地图和地理数据资料的保密规定;科研道德良好,治学严谨,认真求实,勤奋踏实,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坚持实践检验真理。 2.学术道德 应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正直,明辨是非;爱岗敬业,团结合作,乐于助人。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能够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能够在系统学习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熟练运用互联网通过规范途径获取学术信息;能够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运用,并对论文研究中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试验验证,为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支撑。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学科的学术文献,获取本学科的知识、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技术。 2.科学研究能力 应能够对自己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并能够应用本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科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在论文实验方案的实施中,应能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独立或协同课题组一起解决问题。 2)独立科研探索能力。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应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和验证,正确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到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3)评价和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能力。在大量阅读和综合利用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掌握其他学者在研究中所采用的新方法的特点和规律,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和研究结果、存在问题以及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有一定的认识,能客观评价、借鉴和利用他人研究成果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4)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能结合研究工作的需要,对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分析、研发和实际验证,分析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和有待改进的内容,并进行优化设计,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 1)具有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与实践,具备GIS二次开发的能力。包括提出研究问题,设计和进行实验探索,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或者开发出新的产品,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新的成果和进展。 2)实验技能。在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实验训练中必须强调实验技能训练,能够设计和使用为解决某一科学问题需要的实验装置(模型),并能利用其进行富有成效的试验研究。同时对实验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仪器的构造有充分的了解。 3)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重视对本学科研究生的组织生产、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4.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所用数据、研究结果、结论和问题讨论等。 5.其他能力 具备调查或调研所需要的组织、联络和沟通等社交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小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科学依据,选题的理论前提成立且可靠,要针对具体的理论或技术方法,避免选题过大、过宽、过泛。论文选题应该在一定的文献阅读和分析基础上确定。在完成大量文献阅读后,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论证。开题报告会由所在教研室或学院负责,硕士论文开题专家组人数不少于3人。 2.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一般由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和结尾部分组成。前置部分包括封面、封二(扉页)、题名页、勘误页(非必要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致谢、摘要、目次、页图和附表清单(非必要项,可根据论文实际情况确定);主体部分包括引言(绪论)、正文和结论;参考文献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的要求书写;附录作为主体部分的补充,如成果证书、设计方案、设计说明、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发表论文等,附录编号、附录标题各占1行,置于附录条文之上居中位置。每一个附录通常应另起页,如果有多个较短的附录,也可接排。结尾部分由作者简历、学位论文数据集等部分内容组成。 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1)文中需附中英文图表题,计算式应清晰规范,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2)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避免将生活习语或流行语用作学术概念。 3)除了本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 4)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与中文文献一起做到规范引用。引文和注释要符合规定的写作要求,引证全面,不可断章取义和歪曲引用。 5)论文应该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特别是代表性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进行选题,选题应具有创新性。文献综述和观点评价要准确、典型、客观,数据来源真实可靠,结论科学。 6)论文内容应以硕士研究生本人从事的试验、观测和调查的材料与数据为主,提出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必须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和背景,对涉及的理论分析过程进行详细阐述和推导,对实验过程和方法进行翔实描述,对实验发现进行解释、分析、比较,并进行详细的讨论,对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7)在论文中,对各部分研究内容应进行系统的融合,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逻辑性较为严谨。 8)硕士学位论文应有专门的一章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应避免对研究结果的简单罗列,应进行适当的提炼,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探讨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导向或信息,供后人参考。 9)在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由其他人完成的工作必须明确说明,并且给予恰当的致谢。 3.质量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应能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本领域相关方面的理论探索、技术开发和实际应用问题。论文研究应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或者具有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潜力; 2)要求论文结构和条理清晰、规范,文字流畅,表达准确,数据可靠,图标标注符合规定; 3)论文中应对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有详细的分析和比较,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介绍在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和获得的结果,要求论文内容充实,有一定的工作量和现实意义; 4)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和理论研究方法先进,社会评价较好,研究成果应对实际的工程项目、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五、外语与学术成果要求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在学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符合《河南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科研成果的规定》相关要求。 编写成员: 景海涛、王育红、袁占良、王世东、程结海、王新闯、朱刘娟、王辉连、杜久升、王雅萍、程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