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善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具备较全面的空间信息表达、采集与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本专业培养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或教学的研究应用型人才。 要求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1)能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工程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 (2)能独立完成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技术方案编制、论证、实施,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的部分重要工作。 (3)具有较强的工作项目管理经验,能胜任地理信息项目主管或技术负责人等相关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 2.掌握数学、物理、测绘科学和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功底,并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较好地解决GIS设计和开发问题; 5.具有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软件研制的初步能力; 6.系统掌握地图学、遥感、全球定位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7.具有从事地理信息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主干学科 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2.专业核心课程 GIS原理与应用(54学时)、地图学(48学时)、空间数据结构基础(48学时)、空间数据库原理(36学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64学时)、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72学时)、遥感原理与应用(48学时)、遥感数字图像处理(32学时)、GNSS原理与应用(32学时)、计算机图形学与电子地图(36学时)、GIS设计与开发(48学时) 3.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课程平台 课程模块 课程性质 修读学 占总学 备 注 通识课程平台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必修 71 47.83% 两个平台课程学分相加即为总学分。 素质拓展理论课程 / 2+10 素质拓展实践创新 选修 5 专业课程平台 专业理论必修课程 必修 43 52.17% 专业理论选修课程 选修 22 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必修 31 合计 184 / 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必修 35 33.70% 课内实验限定累计总学时除以16即为所得学分;五项合计即为实践教学总学分。 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必修 2 专业(实践)创新模块 必修 课内实验 / 20 素质拓展实践创新 选修 5 合计 62 / 四、修业年限、毕业学分要求与授予学位 1.修业年限: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2.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184学分 3.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五、就业(发展)方向 毕业生可在GIS的理论研究单位(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GIS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可在GIS的设计与开发单位(部门或公司)、软件开发行业、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GIS的设计、开发及教学研究工作;可在GIS系统的应用领域(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从事与GIS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分要求
分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