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概况 测绘科学与技术是研究地球和其他实体与时空分布有关信息的采集、量测、处理、分析、显示、管理和利用的科学与技术。依据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多个领域的现有研究进展,本学科主要理论包括测量数据处理的理论和方法、地球形状和重力场探测理论和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理论与技术、遥感信息处理与解译的理论与方法、地图制图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其研究内容包括探测地球和其他实体的形状与重力场以及空间定位的理论与方法,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及其组合系统获取地球及其他实体与空间分布相关的信息,制成各种地形图和专题图,建立地理、土地等各种空间信息系统,为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灾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保障,满足信息化测绘、地理国情监测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河南省唯一的测绘类省级重点学科,早在1923年就在相关专业开设矿山测量课程,1960年开始招收矿山测量专业本科生,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为特色,涵盖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空间定位与导航、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空间信息处理与服务等研究领域。目前,学科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理论造诣深、教学与科研经验丰富、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拥有3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和1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矿山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和矿山空间信息技术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具备开展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大型仪器等软硬件设施条件。 二、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置7个主要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1.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与地球物理知识,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运动状态和动力学过程,分析地球表面和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揭示其物理机制和地球动力学原理,为全球地壳形变、环境变化和灾害监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空间定位与导航 利用空间大地测量学理论与技术,开展GNSS高精度定位与定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组合导航与自主导航定位技术、卫星导航定位综合应用服务等方面研究,为解决国家基础测绘、环境灾害监测以及国家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服务。 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 基于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取所摄对像以数字方式表达的几何与物理信息。以摄影测量与遥感原理为基础,在遥感物理机制、空间信息获取技术与装备、遥感信息提取与遥感动态监测新理论新技术、动态预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求矿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规律,研究矿山环境精准动态监测和灾害预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4.地理空间信息处理与服务 研究如何用地理空间信息形式科学地、抽象概括地反映自然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空间关系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并对空间地理环境信息进行提取、智能抽象、储存、分析、处理和可视化,并以数字、图形和图像方式传输,建立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各种应用和地学分析提供地理环境信息平台。 5.形变监测与采动损害防护 围绕矿山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融合以“3S”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集成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NSS)、近景摄影测量和遥感(RS)等技术手段,优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初步建立天_空_地一体化煤矿区地表形变信息与生态环境信息高精度获取技术方法体系。研究解决煤矿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形变及诱发的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在煤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理论与技术、煤炭开采沉陷机理及形变规律、煤矿区地表沉陷控制方法与技术等核心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指导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为矿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6.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运用空间信息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理论与方法,系统开展矿区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及时空格局变化的监测与模拟以及驱动机制研究,重点研究矿区受损土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及退化机理,土地修复与生态重建的技术、理论与方法,为矿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7.土地利用与空间信息技术 主要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土地利用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分析、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研发,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可视化,土地利用与质量指标监测与制图,为土地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